「台灣的住院醫師工作很重,容易讓一個年輕人昏天暗地,我的太陽能手錶,曾因三年缺乏長日照,修了三次最後還是掛了。但是,我們一定要想辦法 #避免被工作擊潰,#自己的訓練自己顧,如果想成為世界級的醫師,就要永遠保持世界級的視野。」(蔡依橙,2015)
⠀
【#高手寫的教科書很重要】
⠀
在這個過程中,要再強調一次「教科書」的重要。以放射科來說,因為書又特別貴,我陸陸續續投資自己,大約一百萬台幣在買書上。我的想法是,不管是喜歡或不喜歡的次專科,反正都要跟他耗三個月了,不如就把他學好。
⠀
買世界級的教科書來讀,也是要避免另一個問題:很多時候,我們討厭一個次專科,是因為我們不喜歡做這個次專科的人,而不見得是我們 #討厭這個學問。所以,不要因為代理商不好,就開始學習的惡性循環,你可以直接買書,跟世界一流的大師學!
⠀
【#保持世界級的視野】
⠀
買教科書的好處,也是避免我們把所看到的「醫院服務現況」,當成「世界醫療現況」,就像我很喜歡做介入性治療,但看了國際高手寫的教科書,才發現我們所做的,只是人家兩個 chapter 的內容:置管引流、肝癌拴塞。
⠀
其他全身各部位五花八門的技術,如:撐開血管、支架、套膜支架、注射各種藥物、局部注射治療、燒灼、冷凍、微波、血管內放射治療……等,因為給付以及部門的劃分與國外不同,施做較少。
⠀
在那個時候我就感受到,世界一流的放射科醫師,是不被別人定義的,他們自己定義自己。想方設法的去替患者解決問題,不會劃地自限。這也是後來我陸續研發許多新作法,解決各種疑難雜症的原因。
⠀
因為在訓練的過程中,我用各種次專科高手的教科書,給自己一個世界的視野,不會讓自己被反覆的工作吞噬,也不認為我只會做這些。「囚禁一個人的,是腦子,不是籠子。」但人很容易以為看到的東西就是世界,所以必須用一個更大的框架,來看待忙碌的工作。
⠀
【#多參與國際會議】
⠀
住院醫師時代的經歷,會影響你對這門學問的想像。所以,我一直非常建議住院醫師,應該選定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國際會議去參加。喜歡科學性高有效率的,去美國的;喜歡人文關懷的,去歐洲。
⠀
從住院醫師的第一天開始,就去了解自己學門的頂尖期刊是哪幾本?發行的學會叫什麼名字?每年的年會在哪裡辦?特色是什麼?想辦法投稿,投稿不成就請假去參加,自費去都划算,真的!在年輕時候看世界,很多觀察跟思考,會影響你一輩子!
⠀
台灣的住院醫師去參加國際會議,都會有點自卑,總覺得自己好像不應該在這裡。這種妄自菲薄的心情一定要克服,當你醫學系畢業的那一天,你已經是個 MD,會場所有大師高手普通人,也跟你一樣是個 MD。我們在台灣被階級束縛久了,常常會感到害怕與放不開,在國外,千萬不要這樣想!
⠀
好好的去觀察:為什麼這麼多人來參加會議?他們來聽什麼?為什麼覺得休假來這邊花錢開會是值得的?國際學會怎麼安排課程?這樣好或不好?有創意嗎?這樣的概念為什麼台灣做不到?是沒有經費、還是不鼓勵創意?
⠀
│ 讓自己成為一個世界級的醫師,那樣的野心跟視野,從住院醫師訓練的第一天開始。 │
⠀
⠀
【👁🗨 新思惟近期課程】
⠀
🟠 2021 / 9 / 12(日)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【台南班】#僅此一場
論文撰寫教學系統化,適合新手的研究課程。
➠ https://mepa2014.innovarad.tw/event/
⠀
🟢 2021 / 10 / 16(六)個案報告、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
把臨床上的各種想法,在 PubMed 化作專業生涯上的里程碑!
➠ https://casereport.innovarad.tw/event/
⠀
🔵 2021 / 10 / 17(日)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
跟著國際學者學,統計一天會、論文不被退!
➠ https://clip2014.innovarad.tw/event/
⠀
⠀⠀
【👁🗨 新思惟近期動態】
⠀
▪ 言傳身教,蔡校長的第一篇統合分析論文逐漸成形囉!
一起來追蹤 ➠ https://bit.ly/3spPzsc
(蔡校長挑戰非自己專業領域 ➠ https://bit.ly/2UoVDop)
⠀
▪ 2020 年新思惟研究課程之友,共 689 篇論文發表!
每日近兩篇 ➠ https://www.innovarad.tw/2020_pubmed_sci_689/
⠀
▪ 研究、期刊、簡報、品牌,好社團先加入觀察再說!
新思惟之友 ➠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innovarad/